跳到主要內容區

出版品

依出版年份早晚排列

《欲望性公民: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》

作者: 陳美華, 王秀雲, 黃于玲

出版社:巨流圖書公司

出版日期:2018/11/15

A2

  「欲望性公民」正視公民的慾望,也強調社會想望性公民的意涵。書名突顯了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,正是同性親密主體現身公領域、主張將性納入公民權範疇的時刻。本書邀集國內關注同性親密關係的學者與倡議者,以同性親密關係為主軸,探討同性親密在宗教、醫學、文學、社會學上的多元面貌與辯論。全書分為四個部分:同性親密在電影、社會的再現;同性戀病理化與去病化的辯論;不同宗教觀下的同性戀;以及同性親密與親職實作。本書多數章節從台灣社會內部的相關辯論出發,並引介國內同志社群內部的多元家庭實作,期望呈現出在地親密關係的轉型。

《發現醫學台南》

作者:王秀雲, 陳恒安, 許宏彬, 劉愷云, 陳柏勳, 吳昭儀, 黃于玲, 盧佳慧, 鄭韶昀, 鍾孟津, 劉嘉圭

出版社:國立成功大學出版中心

出版:2018/10/01

A1

  台南不是只有小吃、不是只有大大武花大武花,台南不只有老街、不是只有老屋,台南有著更豐富多元的歷史資料。

  本書從醫療與歷史的觀點去探訪、以人文研究的視角去考察那些伴隨著台南這座古老城市發展的醫療/院環境的變遷。

  跟著本書出發,你會發現台南處處蘊藏著故事:路邊的老建築不只是拍照時的背景、打卡的地標,它可能背負著某段醫療歷史的重責與興衰;宏偉的廟宇與古老的中藥房不再只是平行的兩個名稱,它可能是老台南人一輩子心靈與健康的寄託……

  這是一場老城市巷弄間探索的解謎之旅。

《變遷:生醫實驗室的知識拼圖》

作者: 楊倍昌

出版社:國立成功大學出版中心

出版:2018/03/30

 

 

 

生物學家以「實作程序」作為方法,以自然現象為討論起點,是本書嘗試用來述說生醫科學知識的基礎。

 

上篇,「生物學家與孔恩抬槓」中,利用生醫科學的案例來跟科學史/STS學者對話。基於生物的特殊構成、動態的生命現象等等面向,重新討論孔恩關於科學變遷的觀點。

 

中篇,「生物學競技場:視野與實作」的內容呈現生醫科學研究的策略。在討論理智能力天生的侷限之外,透過科學辯論的文本,來說明生物學家克服困難的方案。

 

下篇,「變遷中的生物學思維方式:一瞥」是鳥瞰式的年代紀,將近代生醫科學的發展依序分成:觀看、分離提純、變化路徑、結構、預測與工程五個年代。透過分析各時期經典文章的研究手法,來呈現知識樣貌的變遷:由強調感官、對照組設計、以實在物為基礎的最佳說明推論,到不得不借重儀器、數學分析工具,進而建立以功能干預為基礎的因果關係。

《德布西撞擊》

作者:陳恒安

出版社:國立成功大學出版中心

出版:2017/12/01

 

 

 

 

到大學來要做什麼?難道只能接受強勢的情書、按軌道、按SOP規劃生涯?學習這檔事,也請小心冒牌老師的教誨!

為什麼讀歷史?歷史又不重演!畢業典禮的氣球、江蕙與多明哥、羅生門、噗通與怦然的記憶究竟與歷史何干?

這本書記述日常生活中與歷史相遇的各種經驗,選編成冊,並非嚴謹體系。不過,不嚴謹,不協調,就不好了嗎?

法國音樂家德布西的音樂,急促、緩慢、優雅、跳躍、衝突甚或頑固的樂音,都能共譜出意想不到的創意樂曲。德布西既然見證多元不和諧亦可成美,那麼這些篇章的調性不一,或許更能反映大學多元的生活日常。 

  既然「何謂大學」或「何謂歷史」這種大哉問難以有標準答案,那倒不如學學德布西,偶爾用不受限的姿態撞擊傳統以激發新意,以活潑的質問,回應與挑戰大學/歷史/課!

《大學記兩年後》

2014年出版

 

 

 

「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」執行兩年後(2014),這群學生大多臨屆畢業或已經離開校園,我們想了解經過這些時間,學生經歷了哪些變化?便和其中四位同學取得聯繫,於是有了續集:《大學記兩年後》。

 

>> 線上觀看(youtube

 

 

《大學3.0(上)(下)》

主 編:陳恒安

出 版:教育部

編輯委員:林秀娟、林崇熙、陳恒安、陳政宏、蕭宏恩(依姓名筆劃)

編輯小組:林秀娟、陳恒安、陳政宏、王美仁、林玉潔

出版日期:2014年3

 

自2011年起,受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委託,推動「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力計畫」。計畫執行至今所累積的論述及經驗,以「大學生公民」系列出版呈現,希望藉此達到流通及傳承之果效。

 

「大學生公民系列」前二本以傳統教室中進行的課程為主;第三及第四冊,則是14所執行「公民素養陶塑計畫」學校在「大一年」、「生活學習圈」、「社會參與式課程」成果展現,佐以3篇不同角度的評論性文章,分上下冊編排。出版的目的是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,讓更多學校能思考設計多元學習方式的無限可能性,共同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能量。

 

《課的解析》

指導及補助單位:教育部

出版單位: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

總編輯:林秀娟 主 編:陳恒安

編輯委員:林秀娟、林崇熙、陳恒安、陳政宏、蕭宏恩(依姓名筆劃)

編輯小組:林秀娟、陳恒安、陳政宏、王美仁、林玉潔

出版日期:2014年3

自2011年起,受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委託,推動「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力計畫」。計畫執行至今所累積的論述及經驗,以「大學生公民」系列出版呈現,希望藉此達到流通及傳承之果效。

 

《課的解析》為「大學生公民系列」第二本書,共收錄22篇文章。從談論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學習地圖破題,再邀請專家學者分別從課程設計、學習評估、通識教育、教師課群合作,以及數位教學等面向分享。相信本書能帶給教師帶動學生共同學習的點子,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學習地圖。

 

《課的反身》 PDF下載

指導及補助單位:教育部

出版單位: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

總編輯:林秀娟

主 編:陳恒安

編輯委員:林秀娟、林崇熙、陳恒安、陳政宏、蕭宏恩(依姓名筆劃)

編輯小組:林秀娟、陳恒安、陳政宏、王美仁、林玉潔

出版日期:2014年2

ISBN:978-986-04-0584-2(平裝)

GPN:1010300312

自2011年起,受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委託,推動「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力計畫」。計畫執行至今所累積的論述及經驗,以「大學生公民」系列出版呈現,希望藉此達到流通及傳承之果效。

 

《課的反身》為系列的第一本書,共收錄18篇文章,分成「意識反身」、「參與行動」及「素養專業」三個章節。每章節都有學者專家撰寫的理論性文章,佐以數門與章節相關之優秀課程案例,邀請評審委員撰寫績優案例的課程回顧。最後,以整合式課程(capstone courses)作為「代結論」。教師在本書可學習將公民素養融入課程設計及教學,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發現問題並能解決問題的現代公民。

《見證歷史(Witness seminar):免疫學在臺灣》

出版單位:中華民國免疫學會、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

編輯:周湘雲、許宏彬

出版日期:2013年11月初版

語言:繁體中文

ISBN:978-986-90135-0-5

>> 相關演講線上觀看(youtube

 

見證歷史(Witness Seminar)是一種針對特定領域議題所舉辦的集體口述史研討會,是研究當代史的新興研究法。與一般以個人訪談為主的口述歷史不同,Witness Seminar 強調的是一種同領域歷史參與者之間對於同一重要事件的見證、陳述與相互評論,藉此探求關鍵歷史事件的多元面貌。

 

《見證歷史:免疫學在臺灣》,是臺灣首次透過跨領域專業合作,嘗試舉辦此類口述史活動之成果。本書以「免疫學科史」為討論主軸,探討免疫學作為一個新興專科,在戰後臺灣相關基礎研究及臨床專科的開展,並輔以早期相關人物的求學與專科認同心路歷程,試圖釐清免疫學相關學科、研究與臨床實作在臺灣發展的系譜與物質環境,藉此深入理解戰後臺灣醫學專業發展的歷史軌跡。

《大學轉骨方:在地觀察、行動與想像》

作者:林崇熙等

主編:楊倍昌

協編:陳政宏、蕭佳純

出版單位:國立成功大學醫學、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

出版日期:2013年3

語言:繁體中文

ISBN:978-986-03-6289-3

 

「人人都是大學生」,「大學生畢業領22K」。我國推動大學教育改革至今,由於媒體推波助瀾,教育政策方向不明,以及公眾價值觀難以改變,大學的存在與營運往往飽受批評與質疑。更甚者,大學生動輒被貼上草莓族標籤,而大學教育該怎麼改變,怎麼進行?則成了大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巨大問題。本書集結了高等教育與通識教育界的十四位作者,請他們由教學現場、大學校園、行政和實務經驗出發,由概念、實踐與回顧三個面向,闡述大學教育的可能性。並試圖讓讀者了解,並不是大學很糟,而是我們從沒有以更具開創性與想像力的視角,看待大學教育這件事情。

 

 

《大學記》

2012年出版

>> 線上觀看(youtube

 

為了解學生想法,「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」於2012年主動製作紀錄片《大學記》,邀請紀錄片導演劉嘉圭及江映青進行拍攝。片中收錄一群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學生,從自身觀點述說求學路上的經歷與疑惑、生活與理想,以及身處臺灣教育制度中的觀察。

 

 

《紙摺生物學 摺痕與稜角的想像》

作者:楊倍昌

出版單位:國立成功大學醫學、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

出版日期:2012年11

語言:繁體中文

ISBN:978-986-03-4187-4

 

摺紙作為一種具歷史傳承感的手工藝,除了原有的美觀與藝術價值,更多時候還可能拓展人們對於大自然和周遭事物的想像,以及記憶和種種感知的經驗呈現。楊倍昌老師在《紙摺生物學》一書中,透過恐龍、飛禽、走獸和蟲介類的摺紙創作,具體地透過其手藝,說明一張薄紙在摺疊的過程中,需蘊含想像力和空間感,才使其中延續性獲致整全。另外,也可以發現有詩文穿插其中,這些文字或為楊老師個人文思創作,或為經典古籍,皆能與書中的手藝互相呼應,躍然紙上。

 

 

 

《資本主義與當代醫療》

主編:楊倍昌

協編:吳挺鋒、翁裕峰、許甘霖

出版社: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:2010年9月初版一刷

語言:繁體中文

ISBN:978-957-732-348-4

教育部相關教育計畫補助

 

《資本主義與當代醫療》是針對當代醫療議題進行廣泛探討的跨學科譯叢。本書的選材方向包括了:公共衛生與醫療產業的政治經濟學分析、職業安全衛生的社會學研究、全球健康(不平等)的政治哲學與制度改良倡議、如何透過對藥品上市規範深化公民權的實踐,以及晚近發展蓬勃的醫學美容如何動員「慾望」的醫療化現象。此外,本書也探討了晚近關於醫療倫理的高度複雜性,例如人體實驗的國際分工,以及冰島作為第一個基因資料庫實踐櫥窗所引起的ELSI(Ethics, Legal and Social Issues,倫理、法律與社會議題)反思。本書的內容兼具經驗研究與抽象理論,除了可作為相關領域的教科書外,讀者亦可選擇書中的單一主題,作為之後進階的研究素材。

 

 

《看不見的工具看不見的工具》

作者:楊倍昌

出版單位:國立成功大學醫學、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

出版日期:2008年12

語言:繁體中文

ISBN:978-986-01-5467-2

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叢書補助

 

生物科學的內容越來越複雜,也越來越看不清全貌。本書企圖以自身的經驗,反省實驗室裡的生物科學家到底在想什麼,到底是用什麼方式來認識生物世界。文章中討論三各層面:生物科學的特徵、如何相信生物學的知識,以及生物科學研究者推理的習慣。並且提供幾個簡單的思維式樣,作為生命科學與其他學門對話的守則。

 

 

 

 

瀏覽數: